一、概念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以血管内膜形成粥瘤或纤维斑块为特征,主要累及大动脉和中等动脉,导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和弹性减弱,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
二、病因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吸烟
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
遗传因素
性别和年龄
代谢综合征
三、发病机制
脂质渗入学说
损伤-应答反应学说
动脉SMC的作用
慢性炎症学说
四、病理变化(高频)
1.基本病理变化
脂纹(AS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肉眼观为点状或条纹状黄色微隆起于内膜的病灶;镜下病灶处的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泡沫细胞来源于巨噬细胞和SMC。
纤维斑块(由脂纹发展而来):光镜下,病灶表面为一层纤维帽,由大量胶原纤维、蛋白聚糖及散在SMA等组成;纤维帽下可见数量不等的泡沫细胞、SMC、细胞外基质和炎症细胞。
粥样斑块(AS典型病变):光镜下,纤维帽之下有大量不定形的坏死崩解产物、胆固醇结晶、钙盐沉积,板块底部出现肉芽组织,少量淋巴细胞和泡沫细胞。
继发性病变: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血管腔狭窄
2.主要动脉的病理变化(高频考点)
(1)主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以腹主动脉病变最为严重,其后依次为胸主动脉、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最常见的疾病;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发病率最高,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旋支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主要临床变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并发症为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包炎和心律失常等)、心肌纤维化、冠状动脉性猝死
(4)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5)肾动脉粥样硬化(AS性固缩肾)
(6)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考点二高血压病一、高血压定义和分期
二、病因
遗传和基因因素
超重肥胖、高盐膳食及饮酒
社会心理因素
体力活动
神经内分泌因素
三、发病机制
遗传机制
高血压产生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交感神经系统、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
血管重构机制
四、类型和病理变化
1.良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95%)
(1)功能紊乱期:高血压早期阶段
(2)动脉病变期:细动脉硬化(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是高血压主要特征)、小动脉硬化、大动脉硬化
(3)内脏病变期:心脏(左心室肥大)、肾脏病变(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脑病变(脑水肿、脑软化、脑出血等)、视网膜病变
2.恶性高血压(急进型高血压)
特征性病变是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死性细动脉炎,主要累及肾。
(以上选图来自五年制第九版病理学课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