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深明血管腔内治疗血管外科新时代

我国血管外科自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治疗手段已逐渐从巨创转为微创。虽然我国血管外科发展较晚,但近二十多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技术水平可与国际水平比肩。近日,针对血管腔内技术在血管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门诊》杂志特邀医院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王深明教授解析血管腔内技术临床应用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门诊》:您从事血管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可以说见证了国内血管外科近代发展的艰辛历程。您能否结合临床经验,为我们简略阐述我国血管外科的发展现状?并介绍您所在科室正在做哪些临床探索?未来发展上有何思路或构想?

王深明教授:血管医院还是归在普通外科框架下,医院已经独立成科,成为三级学科。我院是在20世纪70年成立血管外科的,而国外血管外科很早就从普通外科中分出来独立成科,年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进修时,从手术室的分配就可看出国外对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视。每天血管外科分配的手术室数量与普通外科是一样的。

在治疗上,血管外科疾病如主动脉夹层,从过去胸腹联合切口加体外循环的巨创手术,手术时间长,到如今血管腔内治疗,1个多小时就能完成支架植入。年汪忠镐院士运用自主研制的支架国内首先开展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自此,国内的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如今已成为治疗血管外科疾病,尤其是动脉疾病的主要手段。我院也在年初成功实施了首例运用腔内技术治疗升主动脉夹层的手术。

虽然这些年成功救治了无数患者,但我们并没有止步,我们现在正从治疗疾病的研究延伸到预防。可以说血管外科临床上遇到的患者多为已经发病到需手术干预患者,我们希望可以将诊疗干预工作前移。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最新研究是希望通过基因或蛋白筛查等手段,寻找到多种血管疾病的致病因子,做到早期筛查,并开展靶向治疗,这也是对血管疾病深入探索的未来方向。在基础研究这方面,我院也一直保持与国际间的交流互动,融入世界血管外科学术前沿。这些年来,我们每年都受邀参加SVS(美国血管外科学会),EVS(欧洲血管外科学会)、ASVS(亚洲血管外科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的年会,共同交流学术成果。当然,除了基础研究,我院也在器械的改进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期望通过临床发现需求,通过创新解决临床需求。

《门诊》:近年来,腔内治疗在血管外科领域的运用越发普遍,逐步取代过去的创伤性开放手术,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您可否分析一下目前腔内治疗的临床现状?

王深明教授:血管外科的治疗涵盖了除心脏冠脉和脑血管以外的所有血管疾病。无论是动脉疾病抑或是静脉疾病,都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革新,特别是近年来腔内技术的引入,而在临床治疗上有较大的发展。

动脉疾病中比较常见的腹主动脉瘤,过去由于影像学检查的不普遍和滞后,往往无法早期诊断,破裂死亡率非常高。现在随着彩超、CT、MR等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早、越来越精准。现在,治疗技术日益成熟,医师对腔内治疗技术掌握度的提高和治疗成本的下降,使血管腔内治疗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上80%~90%以上腹主动脉瘤的病例都采用腔内治疗,也采用了许多新的腔内治疗技术,如开窗技术、平行支架技术、杂交手术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也是从过去的旁路搭桥术(应用自体静脉或者人工血管),术后五年通畅率较低,疗效较差,术后截肢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到如今,应用血管腔内治疗技术,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结合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使得术后血管通畅率提高,对患者创伤更小。如今,90%以上的这类患者都首先采用腔内治疗。当然,传统的旁路手术也还在应用,特别是对大动脉闭塞的治疗,如主-髂(股)动脉旁路术。

《门诊》:就如您之前所说,目前临床上血管腔内治疗的技术发展很快,包括开窗技术、平行支架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等。对于具体的患者,医师在治疗中该如何进行抉择?

王深明教授: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医学教育、健康教育的普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就医意愿也在提高。微创治疗,由于其创伤小、手术风险小、愈合快,尤其适合老年患者,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医师的操作越加熟练,治疗的成本也逐渐下降,越来越受到临床的欢迎,各种治疗技术也多种多样。那么,哪种技术最适合患者的治疗?应该说目前还没有绝对最好的治疗技术,最好的技术和支架要符合人体解剖学特征,而不破坏人体解剖的结构。这几项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未来发展应该是将人体血管结构的破坏降到最低,对技术的学习曲线周期最短,手术技术的掌握相对更成熟。即使满足了这些条件,在治疗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失败,出现如内漏、支架滑脱、动脉闭塞等并发症,最后转为开放手术。换言之,如果一种疾病有多种治疗方式,也就意味着没有一种是金标准。所以,临床医师才会根据临床需求对治疗技术不断进行更新和研发,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希望通过努力,为患者带去最好的治疗。临床实践中,针对不同患者,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术式;而对于临床医师来说应选择其最熟悉的方式,满足这两项标准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相信随着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器材设备的不断更新,血管外科疾病治疗水平将会越来越高,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会更美好。

王深明

医院

医学博士、FACS、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医院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和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名誉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副会长,国际脉管联盟中国静脉学会会长,美国血管外科学会荣誉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委员,亚洲血管外科学会理事、香港外科医学院荣誉院士、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会长、广东省血管疾病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主任。《中华血管外科杂志》、《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和《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等多个核心期刊副总编辑。《AnnalsofVascularSurgery》编委。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ziz.com/mlhl/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