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小于大夫超声角”
腹主动脉家有四位兄弟,它们勤勤恳恳,努力的为腹部各器官提供充足的血供和营养。(PS:其实还有老五睾丸动脉,超声不易观察,在此略过。)
“老大”腹腔干
自腹主动脉从横膈的主动脉裂孔穿出后,“老大”腹腔干即迫不及待的从腹主动脉的前壁向前发出,随后“白鹤亮翅”般分出左右两支(即 个“海鸥征”),右支为肝总动脉,左支则为脾动脉,腹腔两大实性脏器肝脏和脾脏,都是腹腔干的忠实“客户”,唇齿相依;不仅如此,胃也得到能干实在的腹腔干的“照顾”,专程发出一支胃左动脉为之供血供养。(PS:其实,胃右动脉也算是腹腔干的小分支,其发出于肝固有动脉,而后者是肝总动脉的延续;胃左动脉和胃右动脉沿胃小弯“漫步”,不久便相逢一处,相互吻合。)
图1:二维短轴切面,腹腔干从腹主动脉前壁近垂直向前发出,随后分出左右两支,呈“展翅之海鸥”, 个“海鸥征”。
图2:CDFI:一只美丽的海鸥。
图3:二维短轴切面,探头略倾向头侧,避开腹腔干分叉处,显示胃左动脉长轴,发出后旋即向身体左侧走行,发往胃小弯。
空腹情况下,腹腔干PSV≥cm/s,提示狭窄>70%。无论空腹还是餐后,腹腔干的血流频谱均表现为低阻频谱,这主要是因为腹腔干主要供应的是肝脏和脾脏,远端阻力较低。
“老二”肠系膜上动脉
自“老大”腹腔干发出没多时,“老二”肠系膜上动脉按捺不住,也随即从腹主动脉前壁发出,随后向身体足侧移行,形成第二个“海鸥征”,一只侧翼飞翔的大鸟。肠系膜上动脉行进途中不断分支,供应空肠、回肠和大部分的结肠。
图1:二维纵切面,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前壁发出,与“先飞”之腹腔干共同组成“侧翼之海鸥”,即第二个“海鸥征”。
肠系膜上动脉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它负责诸多肠管的供血供养,还因为其与腹主动脉间的夹角,当角度<30度,位于夹角间的左肾静脉可能因此受压,而导致胡桃夹综合症,此外夹角中还有十二指肠水平部,它也可能受压而导致十二指肠淤滞症。
图2:CDFI:一只侧翼飞翔的大鸟。
(PS:胡桃夹综合症,又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症,诊断还需参考左肾静脉受压段及左肾静脉远心段内径的比值。静息状态下,远心段:受压段>3,且脊柱后伸位20min复测,远心段:受压段>4,受压段被进一步挤压。脊柱后伸位的实现方法,比较简单的是在患者腰部垫枕头,其次是让患者靠墙踮脚立,后者患者可能会比较辛苦一些,但无需占用床位,些许利弊,还需超人们考虑。)
空腹情况下,肠系膜上动脉PSV≥cm/s,提示狭窄>70%。空腹时,肠系膜上动脉呈高阻频谱;而进食后,则呈低阻频谱,增加对肠道的供血。有文献研究表明,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干)PSV:腹主动脉PSV>3.5,高度提示该动脉狭窄>60%。
“老三”肾动脉
和两位大哥不一样,“老三”肾动脉并非从腹主动脉前壁发出,而侧出于两翼,短轴上如同“小姑娘的辫子”,发出位置则略低于“老二”肠系膜上动脉,三位哥哥发出点均靠身体头侧,而位置相近,呈“争先恐后”之势,着实为咱们超人工作之楷模,好榜样。
图1:腹部横切面显示肾动脉“小辫子”,以及它的血管小伙伴们。
然而,由于左肾动脉发出点略高于右肾动脉,“辫子征”并非次次都能很好的表现出来,往往需要侧动探头分别观察两条“辫子”;而且,肾动脉位处腹膜后深方,检查容易受肠气干扰,空腹检查更有利于肾动脉的显示。
图2:CDFI显示“小姑娘的两条蓝色小辫子”。
肾动脉PSV≥cm/s,提示狭窄>60%;此外,肾动脉PSV:腹主动脉PSV≥3.0,亦提示狭窄>60%。(PS:连续两处提及腹主动脉PSV,疑问:在何处测量腹主动脉PSV更为合适呢?当腹主动脉有大分支时,该处管腔内血流情况会变得复杂,因此可以选择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点远端1cm处进行腹主动脉PSV的测量,此处血流多为层流,较为稳定。)
当肾动脉出现严重狭窄时(≥70~80%),狭窄远心端将出现“小慢波”(Parvus-TardusWaveform),为一种“迟缓矮小”的单峰波,加速度时间(AT)≥70ms(0.07s)。
图3:“小慢波”(Parvus-TardusWaveform),一种“懒散”的单峰波形,它的出现预示着近心端动脉可能存在严重狭窄。
“老四”肠系膜下动脉
比起三位哥哥,“老四”肠系膜下动脉则较为腼腆而神秘。与三位哥哥争先恐后从“母亲”腹主动脉发出不同,“年幼”的肠系膜下动脉在“母亲”腹主动脉快要分为左右髂总动脉时(距离分叉处 cm,体表投影则位于脐上约1指水平),才姗姗的离开“母亲”。
收拾行囊即将出发的肠系膜下动脉,选择和大哥、二哥同样的启程方式,从腹主动脉前壁“一跃而出”,开始一段自己的行程。腼腆羞涩的“大男孩”,就算离开“母亲”怀抱,也未曾远离一步;自发出后,肠系膜下动脉迅速向左后方移动,回到“母亲”腹主动脉旁,伴其下行,念念不舍。
图1:腹部横切面显示肠系膜下动脉与腹主动脉相伴而行,“母与子”。
图2:CDFI显示“孩子”肠系膜下动脉更有“活力”,彩色血流更明亮;而“母亲”腹主动脉则心胸宽广,时刻惦记着“孩子们”。
“世界那么大,有妈的地方才是家。”肠系膜下动脉心里总惦记着这句话。
肠系膜下动脉是“纤瘦”的。虽然外界一直猜测它与“二哥”肠系膜上动脉一般结实强壮、孔武有力(不少解剖书将两者画成一般粗细),而实际上,它的体形(直径)只有肠系膜上动脉的1/2~2/3。肠系膜下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同承担着大小肠的供血和供养。虽然体瘦,却不体弱,“老四”肠系膜下动脉毅然承担起横结肠(左1/3)、降结肠(全部)、乙状结肠(全部)及直肠(上部)的供应任务,和哥哥们一样,自始至终兢兢业业,尽心尽责。
图3:腹部纵向斜切面显示肠系膜下动脉长轴,其从腹主动脉前壁发出后,迅速向左后方移行。
图4:CDFI显示肠系膜下动脉内的血流信号,注意有无血流充盈缺损或血流混叠等管腔狭窄的征象。
动图5:(横切面)扇形探头:动态显示肠系膜下动脉。注意“老四”肠系膜下动脉的发出点距离三位哥哥有段距离,探头由上至下探查时,要有耐心。
动图6:(横切面)线阵探头:动态显示肠系膜下动脉。也可从脐部向上探查,能更快的探查到肠系膜下动脉,但是要注意的是,务必找到肠系膜下动脉的发出点,因为下行的肠系膜上动脉其实与肠系膜下动脉相距不远,容易误追踪至肠系膜上动脉。
动图7:CDFI显示肠系膜下动脉内血流情况,“日月相辉映”。★推荐观看★
兄弟两(肠系膜上、下动脉)虽然有各自的业务范围,平日各自奔波劳碌,却未曾疏远过联系,经常交流感情,它们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人们称之为边缘动脉(TheMarginalArteryofDrummond),是兄弟间的羁绊,当一方供血不足时,另一方即刻倾囊相助,兄弟感情可见一斑。故肠系膜上、下动脉慢性缺血往往不会造成广泛的肠道缺血坏死,而急性缺血则会,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要的。
咱们超人须谨慎对待不典型腹痛,擦亮双眼,细致甄别,不漏过任何一个潜在的“火情”。
Imagestakenby开立X5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